池云霞对此表示认同:“职业院校职业规划课程虽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但主要由思政教育相关人员讲授,教师队伍体系化、专业化程度仍有较大差距。同时,职业规划与专业课程学习也尚未形成合力。职业生涯规划是基于专业大类的规划,是针对行业、企业、岗位的规划,但目前职业规划多为理论内容、课堂讲解,缺少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效融合。”
陈鹏进一步剖析,部分职校将职业规划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教育,多停留在如何提高就业率、提高就业技能等短视行为,尚未从学生终身职业发展、阶梯性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教育。“这也导致部分职业院校在与企业合作时,不够重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比如,一些企业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大国工匠、技能大师手把手指导的力度不足。”
结合产业、企业需求,系统化、全方位指导生涯规划
受益于学校完善的职业规划服务体系,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师范学院毕业生潘怡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考取教师编制,还在导师陪伴下快速度过职业适应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其中的关键在于学校为每位学生都设计了成长档案,从学生入校开始,全程记录学生学业与能力发展,通过成长档案,导师们能及早引导学生树立规划意识、及时解决学生发展困惑,真正做到‘一生一策’‘一班一策’‘一专业一策’。”该校就业处处长戴艳介绍。
“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确实很重要。”刘晓认为,这一体系需做到“三维一体”——第一维度是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本地产业链深度绑定的模块化课程,将“新八级工”标准拆解为可量化的阶段目标。第二维度是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可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专业教师每年应进行累计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研修,同时建立企业技术骨干驻校授课机制。第三维度是构建全周期成长支持系统,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数字化职业档案,整合技能竞赛、证书考取、实习表现等多维度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
池云霞建议,要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同时,应完善行业企业资源深度参与的保障机制。挖掘行业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和成功案例,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成长。按照专业大类将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企业技术专家纳入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导师库,形成契合行业企业需求、支撑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型生涯咨询机制。”
陈鹏将转变对职业规划教育的理解视为根本之策。“职业院校应从助力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长远立场认识这一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对实习生在专业技能、职业使命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导,提高学生从事技能劳动的职业价值感与荣誉感,引导他们从内心认可技能岗位,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留得住、做得好、有发展、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