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c)2004-2014  XX企业的网站
沪ICP备XXXXXXXX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办学
公共卫生舆情应对中的治理思维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沧州工贸 | 发布时间: 2020-04-20 | 21096 次浏览 | 分享到:
摘 要:自2019年12月在武汉爆发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发展成为席卷全国乃至蔓延全球多地的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WHO)3月8日证实,截止3月8日17:22,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数已破百,截止15:53,疫情确诊103139例,累计治愈59986例。中国确诊患者分布的337

  自2019年12月在武汉爆发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发展成为席卷全国乃至蔓延全球多地的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WHO)3月8日证实,截止3月8日17:22,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数已破百,截止15:53,疫情确诊103139例,累计治愈59986例。中国确诊患者分布的337个城市中已有191个城市实现疫情病例“清零”,抗击新冠肺炎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疫情发生3个多月来,线上线下的舆情与疫情如影相随,影响着人们对疫情的认知、判断、行动(如防护措施、非理性物资抢购等)以及社会舆论走向。期间,也发生过数次在舆论场引发轩然大波的宣传报道。关于这次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类舆情广泛传播,一方面表明中国的社会能见度和透明度在提高,另一方面也显示,某些单位在疫情应对的不同时期对线上线下舆情的议程设置、话题回应、风险管控等方面无论是理念还是操作上都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舆情的本质是以倾向性的观点或意见来传播信息,根据倾向性可以将舆情分为正面舆情与负面舆情。公共卫生事件舆情传播决定着对疫情风险的认知水平和价值倾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应对以增进社会信任为目的,根据不同阶段特性有必要通过差异化策略对负面舆情实施有效治理,增强社会互信,扩大信任储备。在共建社会信任的基础上,凝聚社会力量,提高社会各界战胜疫情的信心。可见舆情是应急防疫中影响社会心态和造成人心向背的基础性核心影响要素。

  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应对要体现治理思维,付诸治理行动,将治理上升到方法论高度,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的高度,既治标也治本做好防疫抗疫舆情应对工作。因此,基于治理思维的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应对既要贯彻法治理念,同时要体现舆论传播规律。

  一、保持宽容:在促进表达中提升社会能见度

  基于技术演进的传播方式便捷化使舆情多维度呈现、碎片化网状多向扩散,受卫生类疫情的专业性、成因未明等制约,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在爆发初期往往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在可能爆发疫情的初期会出现猜测性舆情,有时候有言过其实、捕风捉影的成分。但是,本着以防范风险为目的、以保障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诉求,对可能疫情的“众声喧哗”的舆情要以宽容为本,在提高透明度中加强议题研判。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将宪法宽容精神融入到应急防疫舆情应对中,既是依法防疫的客观要求,也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宽容是“一个人虽然具有必要的知识和权力,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也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涉的审慎选择。”对可能的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持宽容态度是有关法律法规的立法立规精神的体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此处给出的“发出报警”和“预警”的前提是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明白无误表明,在可能事件发生的初期,不同消息来源的正负面舆情很多是猜测、传闻,甚至有不实消息乃至谣言。但是,本着舆情信息传播与扩散伴生的透明性能够增强社会能见度的基本精神,应当对可能事件原初的各类舆情传播与扩散的保持宽容,以免错失防控的关键节点。美国麻省的Charles Stark Draper实验室研究人员Louis Kim?等3人的研究成果(2019)通过建构的传染病预警模型(SIR)显示,每周新闻数量增加十倍时,媒体的发挥作用更大,传染病例数会减少33.5%。今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陈国强院士团队对此次疫情的研究也表明“疫情向公众报告不够及时、有度”。

  对医护人员、专家学者、律师、记者等专业人士发表、传播的公共卫生舆情,政府除保持宽容的基本立场外,更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倾听和回应专家意见。

  二、有效引导:在回应关切中实现舆情正面转化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确认后进入爆发期,有关方面采取必要的防范与应对措施后,这一阶段舆情应对的治理思路以有效引导为主。也就是以具有时效性的主流舆论、正面案例、先进典型来占领舆论制高点。因为在面临生死、病痛的考验时,个体会产生本能的恐惧、绝望等负面情绪。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个人负面情绪可以非常便捷地通过新媒体平台发表,螺旋式快速扩散,造成社会性群体不良情绪。在事件爆发后,严峻的现实加上负面舆情渲染带来的某些不祥心理暗示,势必形成社会性心理压力,尤其是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因此,在“抗疫”阶段需要正确有力的舆论引导,激发社会活力,坚定社会信心。